天津市滨海新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当前位置: 发改委>新闻中心

殷殷嘱托记心头 苦干实干促发展
发布日期: 2020-01-23 09:53     
字号: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殷殷嘱托记心头    苦干实干促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五年两赴云南考察调研让云南各族干部群众深受鼓舞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经济日报·1·23·第02版)

    春节将至,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年货市场一片红火,市民置办年货,喜迎鼠年春节。新华社记者杨宗友摄

    新春佳节临近,云南大地处处繁花似锦,一片生机盎然。

    2020年1月19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南腾冲、昆明等地,深入农村、古镇、生态湿地、年货市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调研,给各族干部群众送去党中央的关怀和慰问。

    每到一处,总书记与基层群众面对面接触、零距离交流,亲切问候、祝福新春,温暖民心、感人至深。

    几多深情,几多期许。“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把滇池治理工作做得更好”“培养有历史感责任感、志存高远的时代新人”“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让云南广大干部群众倍感振奋、干劲十足。

    五年两赴云南,心系边疆人民

    时针拨回到5年前。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并作出重要指示,要求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为云南在新时代全国战略布局下确定了新坐标、新定位,为云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纲领。

    2020年1月,恰逢农历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踏上云岭大地,充分体现了对云南各族人民的无限关心,对边疆人民的深情牵挂,对云南发展的高度重视。

    佤族汉子李发顺家的小院迎来了习近平总书记,这让他满心欢喜,“总书记的关心关怀,让我感到十分温暖。下一步,我一定要按照总书记的嘱托,抓好生产、搞好产业,让日子越过越好”。

    “保护滇池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会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持续提升改善高原明珠秀美风光,不负总书记嘱托,不负群众所盼。”昆明市西山区水务局副局长胡洪波是滇池保护的亲历者,总书记对滇池治理的肯定,让他倍感光荣和骄傲。

    云南省会泽县火红乡老鹰岩村贫困群众莫加云去年搬进了县城住进了新家,听闻习近平总书记再来云南,他感慨地说:“现在我姑娘考上了大学,我在工地上打工,我媳妇在社区工作,一家人过上了幸福的新生活,真要感谢党中央!感谢习主席!”

    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会泽县委书记谭力华感到责任在肩、信心满满,“这几年我们大力发展产业稳定就业,解决了搬迁群众的后续保障问题,今年我们将全力攻克贫困堡垒,确保顺利脱贫摘帽”。

    殷殷嘱托记心头,苦干实干促发展。刚刚过去的5年,是云南发展历史上极不平凡的5年。5年来,云南4800万各族儿女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将亲切关怀和殷切期待化作催人奋进的力量,在这片绿水青山、蓝天白云和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交织成的神奇土地上,谱写了跨越式发展的壮丽篇章。

    春节前夕,在云南省贡山县独龙江乡巴坡村,独龙族群众王战荣把3个在外上学的儿女都接回了家,住在三室一厅的安居房里,一家人其乐融融。

    独龙江乡处于高黎贡山和担当力卡山的峡谷之间,过去,独龙族群众去一趟县城要走3天的山路,每年11月大雪封山之后,群众便无法出行。2014年,长6.8公里的云南高黎贡山独龙江公路隧道贯通,当地人彻底摆脱了大雪封山的历史,独龙江乡的发展也驶入了快车道。2018年底,独龙族实现了整族脱贫,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122元,家家住上安居房,好日子越过越甜。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指出,云南要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普遍比较滞后,为了“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不让一个贫困地区落伍”,云南省坚持把发展作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总钥匙。云南帮扶“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脱贫攻坚,形成“一个民族一个行动计划”“一个民族一个集团帮扶”的扶贫模式。目前,独龙族、德昂族和基诺族已实现整族脱贫,刀耕火种、窝棚茅屋、缺衣少食等几千年来困扰少数民族的问题一去不复返。

    “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5年来,云南省坚持把民族地区发展融入全省发展大局,加快全面脱贫、全面小康进程。截至2019年底,云南省16个州(市)、121个县(市、区)“百万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已基本完成,24.5万套安置房主体工程已全部完工。

    云南省民族宗教委负责人介绍,5年来,云南各族干部群众奋勇争先、比学赶超的精气神不断提振,少数民族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具有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特点的法规制度陆续出台,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不断提升,云南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地区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日新月异,少数民族群众生活越来越红火。

    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在大山里、在边疆村,五星红旗在农户屋顶上飘扬,听党话、跟党走成为云南各族群众的共同心声。

    守护绿水青山,收获金山银山

    在云南省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李德昌家的白族小院紧邻着洱海。傍晚,走在洱海边刚刚建成的生态廊道上,望着蓝天白云、碧波荡漾,李德昌的骄傲溢于言表,“这几年水越来越清了,洱海是大理人民的母亲湖,只有把她保护好了才能对得起祖宗和后代”。

    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这里和当地干部合影,他指出:“立此存照,过几年再来,希望水更干净清澈。”

    为了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2016年洱海治理攻坚战全面打响。大理实施环湖截污、生态搬迁、矿山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环湖生态修复等“八大攻坚战”,依法加强洱海流域治乱治污和保护工作,妥善解决好群众生产生活问题。2019年洱海水质保持7个月Ⅱ类、5个月Ⅲ类,主要水质指标变化趋势总体向好。

    在保护好洱海的同时,云南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加大了对9大高原湖泊的保护,滇池就是重中之重。近年来,云南大力实施牛栏江向滇池补水的水利工程,截至2019年3月底,补水工程已累计向滇池调水30.41亿立方米,相当于置换了两遍湖水。近5年来,在“实施环湖生态修复”这一举措上,云南通过修复滇池面山、流域退耕还林、植树造林、治理水土流失以及滇池湖滨退塘退田等,恢复滇池水域面积11.51平方公里,建成湿地5.4万亩,首次出现了“湖进人退”。2019年上半年,滇池全湖水质保持Ⅳ类。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云南的宝贵财富,也是全国的宝贵财富。为守护好绿水青山、蓝天白云,云南打响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实施9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国土山川大绿化、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等工程。

    如今,云南已建立166个自然保护区、18个国家湿地公园、13个国家公园,全省90%以上的典型生态系统,85%以上的重要野生动植物保护物种得到有效保护;2019年,云南大气环境质量持续保持优良,16个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8.1%;抚仙湖、泸沽湖、阳宗海也达到了2015年以来水质最好,滇池水质为30年来最好。

    围绕生态美、百姓富两个目标,云南省念好“山字经”,唱好“林草戏”,大力发展核桃、茶叶、鲜花等高原特色农业,让大地增绿、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正在云岭大地不断探索。

    打造开放前沿,建设辐射中心

    一组数字,记录着云南开放合作越来越快的步伐。

    截至2019年12月,老挝万象赛色塔综合开发区入驻企业74家,老挝磨丁经济专区入驻企业275家,中国保山—缅甸曼德勒缪达经济贸易合作区有多家企业签订入园协议。2019年云南外贸进出口总额2323.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9%。其中,出口1037.2亿元,增长22.4%;进口1286.5亿元,增长14.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云南的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希望云南发挥沿边开放区位优势,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努力建设成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

    5年来,云南着力深化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高水平对外开放,“辐射中心”正成为新时代新云南的新名片。

    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云南与11个国家和43个城市缔结了友好关系,与9个国家建立了11个双边多边地方合作机制,建成7大类、17个开发开放合作功能区,拥有18个国家一类口岸。

    开放的步伐越来越快。中越、中老、中缅国际通道高速公路云南境内段全面建成通车,铁路建设全面加快,通航点数居全国前列,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运通道实现了集装箱运输零突破;中缅、中老光纤传输设施投入使用,国际通信服务覆盖周边8个国家,与越南、老挝、缅甸实现了局部电力联网,中缅油气管道建成使用。

    开放的领域越来越宽。云南和周边国家经贸合作全面升级,出入境货运量、货值大幅增长;金融合作不断深化,实现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新发展,与800多家境外银行机构畅通跨境清算渠道,累计结算额突破4800亿元;广播电视节目在老挝、柬埔寨“落地”,在滇留学生人数接近2万名。

    2019年8月30日,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云南再次迎来深化改革开放、提速辐射中心建设的战略契机。

    从祖国边陲到沿边开放前沿,开放的云南与周边国家不断深化沟通、增进互信,为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区域发展注入源源动力。

    坚持奋进精神,闯出发展新路

    作为一个发展相对滞后的省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一直是横亘在云南发展道路上的最大短板。

    推动跨越式发展,云南唯有打破常规、创新突破、真抓实干。

    5年来,云南在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上下功夫。推进烟草、旅游、能源、生物、有色金属等传统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生物医药和大健康、旅游文化、电子信息、现代物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食品与消费品制造等8大重点产业,打好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

    2019年前三季度,云南8大重点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达43%,绿色能源产业增加值超越烟草跃升云南第一大产业。

    为抢抓数字经济的机遇,云南推进信息化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区块链、数字云南、智慧云南建设,深入推进“科技入滇”,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园建设。如今,在昆明呈贡信息产业园,随着浪潮云计算、华为昆明软件开发云等巨头的入驻,一座充满未来感的“云上小镇”已崭露头角。

    5年间,云南经济总量从2015年的全国第23位升至第18位,经济发展速度位居全国前列;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跨越,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从3255公里跃升到6003公里,铁路运营里程新增1384公里,达4031公里,高铁运营从零起步,里程达1105公里;通航运营民用机场增至15个,航线实现昆明至东南亚国家首都全覆盖。

    5年,在时间的长河中不过短短一瞬,但1800多个日夜的奋战身影会将云南5年的“跨越姿态”定格。

    滇池畔,渔帆点点、人鸥同乐;洱海边,碧波万顷、苍山辉映;大山深处,百万贫困群众幸福搬迁,点亮新生活;机场车站,联通国内国外,开放交流日趋频繁……5年,云岭儿女交上了不负重托的云南答卷。

    成绩属于过去、未来尽在征程!

    迈入2020年,云南站在了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的历史起点上。砥砺奋进的4800万云岭儿女,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边疆各族人民的深厚感情和殷殷关怀,不负韶华、奋进跨越,努力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绘就壮美辉煌的七彩云南新画卷!


    checktaskdate=&unchecktaskdate=&titleformatstring=False_False_False_&thirdtitle=&Check_IsAdmin=True&Check_UserName=fgwadmin&Check_CheckDate=2020/1/23 9:54:34&Check_Reasons=
    全国各省市政府网站
    天津市各区政府网站
    滨海新区政府系统网站
    重点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