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滨海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 亮眼“成绩单”彰显滨城担当之为 |
■ 过去一年里,首都产业项目正加速导入。新区承接重大项目75个、总投资626.9亿元;北京新设机构410家、注册资本966亿元
■ 与京冀“区域通办”事项累计达1108项,231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京津冀+雄安”线上自助办,727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滨雄通办”;全区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等23家医疗机构检验结果实现京津冀互认
■ 过去一年里,新区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建成学校、幼儿园10所,新增学位1.4万个;市中心妇产科医院滨海院区、市儿童医院滨海院区投入运营,建成全国首个全信创全民健康信息平台,40个医疗机构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举办第十届社区文化艺术节、泡泡岛音乐与艺术节等系列活动
记者昨日获悉,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4年滨海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这一数字不仅超越了“全国线”0.5个百分点,也领先于“天津线”0.4个百分点。滨海新区扛起支撑引领的担当之责、领先领跑的创新之责、勇争一流的竞进之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和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先行区、示范区中体现出滨城担当、展现出滨城作为。
拼经济、抓发展、赢主动,这个“沉甸甸”的数字缘何而来?其背后离不开科学指引、协同发展、务实奋进。
科学指引 乘势而上
滨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指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5次亲临天津视察。天津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时刻、每一个重要节点,习近平总书记都亲自把脉定向,为天津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去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天津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天津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牵引,勇担使命、开拓进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天津篇章。滨海新区上下牢记嘱托,紧紧把握中心工作和首要任务,从第一季度开始就铆足了劲,全力以赴、驰而不息谋发展、抓发展。经济大区勇挑重担、强化支撑,力争在服务重大国家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在支撑引领全市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更大担当。
在新势能持续汇聚之时,滨海新区迎来了“高光时刻”:国家级经开区40周年座谈会在滨海新区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国务院出台《进一步支持天津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给予含金量更足、含新量更高的新一轮重磅政策支持,赋予滨海新区新的重大任务和历史使命;国务院关于《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2024—2035年)》的批复发布。
方向明确,劲头更足。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位支持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滨海新区区委、区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一系列利好政策,带动全区上下以饱满昂扬的姿态、“滨海争先”的精气神投入到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支撑引领行动之中。大家不断在“善”的能力、“作”的状态、“成”的效果上下功夫,最大限度放大有利条件和基础优势,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实效,经济大区的支撑力度更大、引领作用更强,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跑出了一项项新突破。
协同发展 聚势赋能
春节前3万吨智利车厘子抵港,京津冀三地市民“尝鲜”;北理工研发的全国最大金属3D打印装置在天津经开区落成……现今,诸如此类京津冀协同发展新成果、好消息接踵不断。
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对于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辐射带动环渤海地区和北方腹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理念之新谋发展之进,以担当之勇促协同之效,滨海新区牢牢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合作功能区定位,重点领域联动发展,一幅风生水起、蹄疾步稳的发展新画卷跃然而现。
据统计,过去一年里,首都产业项目正加速导入。新区坚持载体和项目、承接与发展两手抓,承接重大项目75个、总投资626.9亿元;北京新设机构410家、注册资本966亿元。深化京津冀“六链”共建、“五群”共育,南港120万吨/年乙烯等一批百亿级产业链项目投产,中电科蓝天产业园启动建设,国投生物制造创新研究院、国家管网科学技术研究总院分公司等央企二级总部落户……
协同创新成果不断放大。新区主动对接北京科技创新资源,形成了以中石化石科院、华熙生物等8个中试基地为支撑的产品研发和技术转化平台。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创新生态持续优化,推出北京中关村第一批先行先试政策复制推广清单,北塘湾数字经济产业园一期建成,中国技术交易所天津先进技术交易服务中心挂牌运营,北京理工大学新能源与高性能制造实验室3D增材制造设备通过科技部验收……
在协同发展中不断汇聚的是亮眼的经济数据,也承载着越来越多的欢声笑语。与京冀“区域通办”事项累计达1108项,231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京津冀+雄安”线上自助办,727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滨雄通办”;全区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等23家医疗机构检验结果实现京津冀互认……滨城百姓正享受到更多的“协同红利”。
“三新”“三量”并进 提质增效
不久前,在天津经开区南港工业区,中石化催化剂天津新材料生产基地投产运行。项目采用自主研发的国内首条智能化生产系统,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实现产品由“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全力打造世界领先催化剂新材料生产基地。在天津港保税区联想集团创新产业园,这里每9秒可下线一台笔记本电脑,2024年产量达300万台,年产值超过100亿元,单台能耗降低30%。在中新天津生态城,中国资源循环集团落户,滨海新区成为国家循环经济战略布局的主战场,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彰显……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要想全面提升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和引领力,必然要遵循经济规律,紧扣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去年以来,新区聚焦重点、找准抓手、加快突围,统筹推进“三新”(科技创新、产业焕新、城市更新)和“三量”(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升质量)工作,在关键处着手、在根子上用力。
——从“量”上突破,无论是深度挖掘存量资源再生价值,还是积极引育高新优质项目,都要用足用好各类优势资源,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升质量,让生产力布局更加优化。一个项目就是一个经济增长点,一批项目就是一个增长极,聚力项目建设增强发展引擎,为经济增长夯实基础。
——在“质”上提升,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焕新,以产业焕新促进经济提质,以城市更新加快有机循环,不断促进科技、产业与城市之间的紧密互动、相互支撑,发展出更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开拓新动能蓬勃生长空间。
一年来,这里创新引领能级持续提升。化学与物理电源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组建,“滨科荟”纳入工信部火炬中心重点合作项目,6项高水平科技成果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技奖;打造了国家超算天河天元基础大模型、银河麒麟高级服务器操作系统等一批国之重器,“滨城”科创加快融入国家创新战略布局……
一年来,这里产业转型步伐持续加快。京津冀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4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转型不断提速,获批全国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培育壮大区域数字经济推动港产城融合协同发展”入选全国首批“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在国家级新区中唯一获评“2024数字经济创新案例”奖……
在滨海新区的“成绩单”中,大家看到的是体量更大、实力更强的增长,是效益更高、创新性更强的增长。
“城”心为民 务实奋进
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让人民群众过上高品质生活。作为全国文明城区,滨海新区特别关注城市的高效能治理、人民的高品质生活,努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如何让城市治理“耳聪目明”?如何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一年来,新区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展现城市文化特色和精神气质。
“别小看了这个‘小骑码’,它可能释放出‘大能量’!”新区市民方欣颇为感慨地说。这个新区创新推出的“骑码进门”APP,通过智能化手段监控、科学规范管理,让外卖骑手送货更方便、居民收货更便捷、社区秩序更良好。这种更为精细、更为科学、更为贴心的服务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为天津探索现代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新路径贡献了“滨城样板”。
宜居宜业,让百姓生活得更幸福。过去一年里,新区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建成学校、幼儿园10所,新增学位1.4万个;市中心妇产科医院滨海院区、市儿童医院滨海院区投入运营,建成全国首个全信创全民健康信息平台,40个医疗机构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举办第十届社区文化艺术节、泡泡岛音乐与艺术节等系列活动,为百姓打造家门口的“诗与远方”……随着百姓对改革成果的真切感知度不断提升,他们对改革的认同感也越来越强,投入到美丽“滨城”建设中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成绩是实干出来的!这份成色足、质量高的“成绩单”,离不开全区上下的辛勤付出、扎实作为和不懈奋斗。大家迎难而上、攻坚克难,才有了一个个项目的落实,也才有了一项项数据的增长。
拼当下,谋长远。时光镌刻光荣梦想,实干绘就壮美画卷。高质量发展之路是一条永无止境的上坡路,滨城人将一鼓作气、再接再厉,按照既定目标一个一个抓落实,用好政策红利一项一项抓推进,聚焦重点工作一件一件抓突破,不断开创新时代“四宜”美丽“滨城”建设新局面,以新区之稳之进之为为全市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主办单位:天津市滨海新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推荐使用IE8及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网站标识码:1201160056
联系方式:022-65305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