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新区全力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向纵深拓展 协同十年展新貌 滨城奋进正当时 |
自2019年起,滨海—中关村累计注册企业数量从1443家迅猛增长至5800多家,北京企业数量占比超20%,“四上”规模企业达190家,全口径税收由2019年的2.3亿元激增至2024年的超17亿元,增长超7倍
三地不断打破“城市壁垒”,交通、环境、医疗、教育、旅游等京津冀协同发展重点合作在新区全面铺展
初夏时节,滨城大地处处洋溢着蓬勃的生机与活力——项目建设如火如荼,科创企业茁壮成长,商业街区熙熙攘攘,各种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第十一个年头,正式步入“新十年”。滨海新区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和天津“一基地三区”城市定位核心区,如今正站在新的起点,牢记嘱托、勇担使命,立足新阶段新任务新要求,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行动为重点,全力服务好重大国家战略向纵深拓展,书写出高质量协同发展的新篇章。
打造创新高地 激发协同发展新动能
近日,记者走进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以下简称“滨海—中关村”),看到一栋栋红砖小楼鳞次栉比,产业协同创新的澎湃活力扑面而来。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天津市“十项行动”特别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行动的重要载体,一曲曲产业协同、自主创新的高质量乐章在这片热土轰然奏响。
自2019年起,滨海—中关村累计注册企业数量从1443家迅猛增长至5800多家,北京企业数量占比超20%,“四上”规模企业达190家,全口径税收由2019年的2.3亿元激增至2024年的超17亿元,增长超7倍,众多创新成果在这里诞生。
今年1月,滨海—中关村创新服务举措发布暨重点项目集中签约活动举行,7家优质企业集体签约落户于此,涵盖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实训服务等多个领域,为滨海—中关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动能与支撑。活动中,北京理工大学新能源与高性能制造实验室正式揭牌,“北京研发—天津转化”的特点在该实验室诞生之日起就深深地刻在了团队的DNA当中。日前,实验室传来好消息——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团队基于已实现的20米级国内最大金属3D打印技术,在移动式3D打印机器人的辅助下,计划于今年内在滨海—中关村北塘湾数字经济产业园建成百米级3D打印机。
“20米级3D打印技术已经较为成熟了,设备运行十分稳定,目前我们正在攻克百米级技术难关,预计将于今年9月份整体呈现,年内实现首次生产。”项目负责人刘长猛说,“项目进展得如此顺利,离不开新区的大力支持,不管是厂房改造、物业管理,还是政策解读、项目对接,都给予了我们很大的帮助。我们将继续扎根这里,配合区域发展规划,全力打造‘研发—中试—产业化’闭环生态,利用自身技术与渠道等优势,不断完善产业链,吸引上下游企业入驻,助力新质生产力在这片沃土上蓬勃发展。”
这仅是滨海新区持续推进三地间产业、创新协同,为三地高质量发展蓄积强劲动能的一个缩影。高站位谋划、系统性布局,滨海新区正探索打造更高能级的协同发展模式,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主动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
构建现代化产业集群 筑牢协同发展根基
今年,滨海高新区创新创业园的青禾晶元项目一直备受关注。该项目将打造集生产、研发、测试于一体的半导体键合技术创新中心,以进一步满足京津冀市场对高端半导体键合装备的迫切需求,同时为技术研发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青禾晶元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将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加速技术创新步伐,推出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半导体键合产品和技术,为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未来,这款系统将被应用到更多便携式或可穿戴脑机接口设备中,服务于消费级、医疗级等各类智能人机交互实用场景。”天津大学脑机海河实验室教授许敏鹏说。今年2月,天津大学脑机海河实验室和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合作开发了一款基于忆阻器神经形态器件的新型无创演进脑机接口系统,成为我国首个无创演进脑机接口新成果。许敏鹏表示:“这项研究首次提出了脑机协同演进的概念,并基于忆阻器神经形态器件完成了技术验证,通过长时程大脑与忆阻器神经形态器件之间的信息交互,初步实现了生物智能与机器智能的互适应、互学习,为未来实用型脑机接口系统研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也为脑机融合智能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这项重量级成果是京津两地尖端创新资源“强强联手”的生动实践。双方打破地域壁垒,让科研要素自由流动,从理论构思到技术攻坚,每一环节都紧密配合,引领着京津冀协同创新向纵深发展。
从重点突破到全面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全面纵深推进的关键阶段,滨海新区也将持续完善区域合作机制,深化探索协同创新新路径,发挥场景创新引擎作用,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共享发展成果 提升百姓幸福感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泡泡岛音乐与艺术节·京津冀站在东疆音乐广场再次开唱,吸引京津冀等地的乐迷纷至沓来。这个诞生于滨海新区的音乐IP,正以“一场演出带火一座城”的效应,成为京津冀文旅协同发展的鲜活注脚。“为了不错过喜欢歌手的演出,我从高铁滨海站直接打车过来的。在高铁滨海站我就看到了很多‘泡泡岛’元素,现在在现场的体验感更棒!”来自北京的乐迷王小姐告诉记者。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三地不断打破“城市壁垒”,交通、环境、医疗、教育、旅游等京津冀协同发展重点合作在新区全面铺展。每一项协同成果都实实在在地惠及了滨城百姓,让百姓在协同发展中看到了变化、得到了实惠、感受到了幸福。
在交通协同领域,新区持续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京津冀区域内轨道不断加密,京滨城际铁路滨海西站市政配套工程主体结构等施工完成,津潍高速铁路完成封井工作,兴港高速公路正稳步推进;在教育协同领域,新区与北京、河北等地多所职业院校展开协作,成立“京津冀大中小学沉浸式集体备课协作共同体”,共有117所京津冀大中小学校加入;在医疗协作领域,新区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等23家医疗机构检验结果实现京津冀互认,11家医疗机构纳入京津冀医学影像资料共享名单;在文旅协同领域,2024年第二届“向海乐活节”系列活动共计300余场,带动打造了“航母焰火”“空中旅游巴士”“海风市集”等一批文旅消费新场景……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画卷持续铺展,出行便利、生活美好、安居乐业的幸福图景加快绘就。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十年,滨海新区将牢记使命,砥砺前行,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全面推进各领域协同发展,在推动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先行区、示范区的进程中,充分展现滨城担当、贡献滨城力量。
主办单位:天津市滨海新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推荐使用IE8及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网站标识码:1201160056
联系方式:022-63001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