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滨海新区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
一、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3年以来,滨海新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指示批示精神,坚定不移落实市委、市政府“十项行动”,扎实推进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支撑引领行动,经济持续恢复、总体回升向好,新动能加快壮大,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社会民生继续改善。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6%,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1.9%,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0.3%,节能减排降碳完成市下达的任务。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效显著
高水平打造非首都功能主要承载地。市场化机制引进北京资源落地项目95个,总投资641.2亿元。与北京朝阳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教育、政务服务等领域合作取得积极进展。高质量打造京津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新型产业用地项目启动,累计承接北京企业1009家,注册企业4900余家,注册资本2100亿元。持续深化与北京科研院所合作,转化清华电子信息类成果项目近120个、孵化科技企业131家。联手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产业集群,京津冀生命健康集群入选工信部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高标准建设京津冀最便捷的大通道。京滨城际(南段)开工,津潍高铁(天津段)、兴港高速公路有序推进,海滨大道开放段大修工程完工,津石高速主线段通车。设立北京CBD—天津港京津协同港口服务中心,推动平谷—天津港铁路班列常态化开行,增开北京—天津港集装箱铁路班列。高效能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共同推出203项“同事同标”事项,381项高频事项“跨省通办”,发布首批“京津冀+雄安”自助办事项208项。开通京津冀异地就医普通门诊直接结算业务的新区定点医疗机构228家、异地就医门诊慢特病直接结算70家。高品质建设京津冀宜居宜游“蓝海湾”。推出“向海乐活节”,打造日出东疆、大渔北塘等一批文旅新场景,重大节假日京冀游客占比超过50%。加强京津冀执法联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二)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稳步推动
要素市场化改革有序推进。完成法定机构新一轮聘期管理办法落实情况督察,印发授薪人员考核等次比例差异化分布细则、授薪员额和雇员数量管理监督办法及薪酬总额管理办法。制定存量资产资源盘活行动方案及土地、房产、产能3个专项方案,形成资产资源盘活的“1+3”工作推动体系。出台促进于家堡—响螺湾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黄金十条”支持政策,打造“滨城”城市会客厅、现代金融中心、新经济总部基地。制定《滨海新区户籍制度实施细则(试行)》,促进人口和劳动力要素合理顺畅有序流动。实施上市企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新增上市公司2家,上市后备企业达120家。构建北方大数据交易中心“一会一中心一公司一联盟”体系,数据交易额超2亿元。挂牌成立滨海新区绿电发展服务中心。市场主体改革持续深化。实施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混改出让出清83户,盘活区属存量资产65亿元。实施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春笋行动”,配套制定25条措施,建立扶持民营经济(个体工商户)发展联席会议制度,新增个体民营经营主体7.6万户。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积极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升级营商环境建设6.0版,营商环境综合指数始终居国家级新区前列。推进全国社会信用体系示范区建设,探索创新“信用保全”“最简告知承诺制”等信用应用,营造知信守信用信的社会环境。构建“1+1+N”商事制度服务体系,试点推出12类39项高频证照联办事项。自贸试验区法院国际商事审判庭揭牌运行,成为我国首家设立在基层法院的国际商事审判庭。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自贸区创新成效凸显,入选国家首批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试点。“动产质押融资业务模式”入选国务院第七批改革试点经验。天津临港综合保税区获批建设。持续拓展“保税+”业态,保税展示交易政策拓展到京津冀。推出“保税船舶物料跨关区直供”“一船多供”等多项便利措施,保税燃料油供应量176.2万吨。成功举办中新双边合作机制会议。获批建设绿色租赁服务流程试行区,落地全国首单标准化绿色融资租赁业务。促进外资稳存量扩增量,加快建设中石化英力士ABS生产基地、SEW智能制造基地、见龙40万吨聚苯乙烯等项目。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引入新天钢保税混矿、国家管网LNG保税库等重点外贸项目。平行进口汽车清关3.8万辆,占全国进口总量8成以上。二手车出口2.6万辆,出口额超6.9亿美元,同比增长3.5倍。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中欧班列常态化高质量发展,发运货物8.5万标准箱。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累计落地企业137家,投资额超16亿美元。
(三)创新驱动发展亮点频出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力推进“一心四室”建设。超算中心接入国家“超算互联网”,发布“天河天元大模型”,引进产业项目45个。信创海河实验室发布全球首款RISC-V笔记本电脑。细胞生态海河实验室“血细胞分子图谱建立与血细胞生态研究”项目获天津市自然科学特等奖。合成生物学海河实验室建成吨级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中试平台。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海河实验室揭牌落户新区。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3家,引进孵化企业超50家。飞腾新一代高端嵌入式CPU、“深海一号”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成功研发,麒麟软件助力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圆满发射。科技创新载体加快建设。“信创谷”全国首条万台芯片原子钟生产线落成投产,打破国际垄断。“细胞谷”优诺金重组生物制品新药基地等8个项目签约。“生物制造谷”合源生物CAR-T细胞治疗产品获批新药证书。“北方声谷”累计提供语音、图文识别等AI服务保障及产品解决方案400余项。补齐主题园区科创要素短板,新增科技服务机构24个,总数达到330个,基本实现全覆盖。新增国家级孵化器3家。创新市场主体快速成长。启动科技企业“多库联动4.0”培育计划,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均超4900家,雏鹰、瞪羚和领军企业超2600家,科技上市企业达33家。科创人才引育不断深化。承办天津市第四届海河英才创新创业大赛,开展第二届“滨城”人才系列活动。评选新区青年创新人才46人、高层次人才团队1个。创新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充分激发创新主体积极性,以“揭榜挂帅”形式开展技术攻关超百余项。经开区入选第二批国家商业秘密保护创新试点地区。创新效能持续提升。引导4500余家科技型企业使用“创新积分”政策工具,向1200余家企业发放科技创新券,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知识产权保护成绩突出。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城市,有效发明专利总量超11万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达104件。技术合同成交额首次突破700亿元,吸纳北京技术合同首次突破100亿元。
(四)现代化产业聚集区成效凸显
传统优势产业发挥主力作用。持续推进南港工业区一体化管理,“两化”搬迁改造一期竣工投产。开工建设全国首个海洋油气装备制造“智能工厂”二期工程,海洋工程装备创新型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产业集群。一汽丰田、长城汽车新能源车型下线,新能源车产量达6.3万辆,较去年增长191.7%。战新产业快速发展。360科创园开园,联想创新产业园投产,生物医药外包服务(CXO)产业集群获评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环欧超薄硅晶片项目投产,新宙邦等项目运营,开工建设空客二线项目,举办第六届直博会。未来产业加快布局。出台《滨海新区培育新赛道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行动方案》,全力推进“8151工程”,初步形成3个未来产业集聚区、10个未来技术典型应用场景。数字产业聚集区建设加快实施。“算力网络和安全可信计算实验室”揭牌,形成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新支撑。主题园区载体功能增强。推动41个主题园区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能力升级,形成主导产业集聚发展态势,22个工业主题园区主题率超94%、19个服务业主题园区主题率超86%。现代服务业提质扩容。金融创新运营聚集区建设稳步推进,集聚融资租赁企业1130家(含金融租赁),租赁资产总额达2.1万亿元。北方“商业保理之都”初具规模,商业保理资产总额、保理融资款余额居全国前列。平台经济保持良好增长态势,264家企业营业收入2428亿元,123家网络货运企业营业收入超910亿元。东疆获批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全区形成“一园、两基地、三枢纽”物流体系基本格局。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建设提速。天津港集疏运货运专用通道全面开工,开通世界最大船型集装箱新航线,集装箱航线数量达到145条,港口货物吞吐量5.6亿吨,集装箱吞吐量2218.7万标准箱,同比增长5.5%。天津港海铁联运完成122.7万标准箱。提升航空客货运枢纽功能,天津机场货邮吞吐量12.7万吨;旅客吞吐量1847.3万人次,增长2.2倍。实现航空口岸免预约7×24小时通关和“空中申报、落地通关”。完成首单海空联运出口业务,开启海空联运业态合作模式。
(五)投资消费领域持续优化
多措并举扩大有效投资。坚持“项目为王”,深入开展扩大有效投资攻坚行动,组织集中开竣工活动,加快推动重点项目建设。洁美科技华北地区产研总部基地、天津药明康德药用小分子研发及生产等243个项目开工,天津空港保税区产业综合提升等768个项目加快建设,博格华纳动力驱动系统、天津空港生物制造产业园等209个项目竣工。拓展融资渠道,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29个、金额75.6亿元。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工业投资占比53.1%,提高5.7个百分点;高技术投资占比10.6%,提高1.1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占比34.7%,提高0.7个百分点。加快“双中心”城市聚集区建设。构建“国际消费地标·市级特色商圈·区级消费中心·开发区商业综合体·社区便民服务”五级消费布局体系,完成大港万达广场改造提升,加快建设金元宝批发市场改扩建项目。会展经济作用突显,举办中国石油和化工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联想集团全球供应商大会等重量级、标志性展会活动。居民消费持续恢复,举办第三届“滨城”国际消费季系列活动,发放消费券9311万元,有效拉动消费40亿元。重点打造“夜经济娱乐+”的全新业态组合,推进海河星光夜、万国城商街等多个夜间经济街区建设。启用菜鸟阿联酋海外仓,完成京东外贸综合体二期扩仓,跨境电商保税进出口货值约65亿元,同比增长3.1%。挖掘“滨城”文化特质,推出“爱国、海洋、工业、创新”等精品旅游线路,生态城入选“中国休闲旅游目的地创新发展典型案例”。举办“泡泡岛音乐与艺术节”“滨城草地音乐汇”等活动,接待游客1700多万人次。国际邮轮母港复航,接待邮轮28航次、进出境旅客7.4万人次。
(六)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推进
“双碳”工作扎实推进。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煤炭消费有效控制,企业煤炭消费下降11%;扩大绿电交易规模,完成9.8亿千瓦时,占全市53.4%。能源供应结构持续优化,华电海晶1000兆瓦、龙源600兆瓦盐光互补等新能源项目实现全容量并网,新能源装机总容量3500兆瓦,占全市的57.7%;建成加氢母站2座、加氢站9座,氢产能达到3800吨/年。做优碳排放交易,建设碳足迹核算和用能权交易试点,碳排放权交易产品总成交量742.8万吨、成交额2.8亿元。引导绿色产业发展,累计建设2个国家绿色园区、66家国家级绿色工厂、25个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3个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企业。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生态城、高新区、东疆“无废城市”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开展全域绿色建筑创建,新建一星级以上绿色建筑比例达到35.1%。环境污染防治持续加力。加强大气环境治理力度,实施16项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工程,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率66.6%。强化水体工业污染源防治,完成755个入河排污口排查溯源,16个地表水考核断面达标率100%。抓好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871”重大生态工程加快建设。北大港湿地完成万亩鱼塘生态补水1700万立方米,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新造林239亩,提升改造661亩。持续推进“蓝色海湾”整治修复,完成生态城临海新城北堤岸线生态景观修复、天津市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等项目建设,累计整治修复海岸线24公里、海岸带251公顷,生态城岸段获评全国第二批美丽海湾优秀案例。
(七)乡村振兴行动有效推动
大力发展街镇经济。研究制定自贸政策复制外溢、经济指标独立核算等7个街镇产业园区配套政策,街镇招商项目落地2528个,投资额380.3亿元,增长145.4%。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推广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开展农业生产托管作业,托管面积超3万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政策纳入国家试点,古林街工农村工业地块上市成交;探索农村集体资产管理运营新模式,成立11家强村富民和联村富民村公司。推进农业现代化。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任务基本完成,第三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完成认定,国家数字畜牧业创新应用基地项目开工建设,“滨海新区桃之邀约”“滨海枣遇知己采摘游”等4个项目入选国家级、市级旅游精品线路。夯实粮食安全责任,新建高标准农田3904亩,粮食播种面积38.85万亩,原粮储备12.1万吨、轮换1.13万吨,成品粮储备7400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动40个规划保留村人居环境示范村建设,一期16个村主体工程完工,建成两个乡村振兴示范村。东西部合作持续深化。实施支援合作项目96个,选派柔性专技、党政干部、党务专技等结对帮扶人才139名,与西部达成长期供销协议。
(八)滨城城市品质持续提升
持续提升城市载体功能。有序推进轨道交通“三线一枢纽”、汉南路改建、西中环跨海河桥等工程建设,解放路及周边配套改造、塘汉公路联络线等工程竣工。启建泰达时尚广场、迎宾街以东片区等4个城市更新项目,完成101个老旧小区改造。新增、规范停车泊位7600个。新建改造5G基站3209个,累计达1.4万个。新建民心充电桩1532个,累计达3419台。开放中新友好花园,打造“口袋公园”11个。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资源化利用率达80%以上。提升城市防洪排沥能力,新改建水闸134座、泵站81座。坚持增进民生福祉。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城镇新增就业9.5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4%,就业形势稳中向好。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北京大学滨海医院业务管理综合楼主体封顶,中医医院二期建设顺利推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滨海东壹区九年一贯制学校等7所学校和大港东城三幼等8所幼儿园完工,塘沽一中新址和海滨港西学校项目开工建设,新增学前教育学位2790个、义务教育学位1.4万个、高中学位900个。集团化办学成效明显,成立教育集团26个,涵盖中小学幼儿园77所。打造产教融合发展新高地,滨海职业学院迁建工程开工,生物医药、信创联合体获批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全民参保计划高质量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新增参保11.8万人。不断扩大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覆盖范围,实现应开尽开、动态全覆盖。优化一老一小照护。塘沽街、杨家泊镇、中塘镇等3个街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顺利推进,中福天河智慧养老社区二期开工建设。支持民办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发展,增加养老床位344张。丰富托育服务供给,创建民办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机构4家,每千人口托位达到3个。爱国卫生运动广泛开展,健康天津行动持续推进。提升文化体育发展水平。成功举办第十四届滨海艺术节、滨海全民阅读节等大型文化活动。举办滨海新区第四届半程马拉松赛、龙舟争霸赛等系列体育赛事活动。泰达足球场完成提升改造,“津门虎”足球俱乐部8场比赛引发热烈反响。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不断完善“1+1+3+N”新型智慧城市架构,夯实城市数字化底座,健全人口、法人和空间地理信息等多个数据库,打通数据壁垒。强化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完成食品、药品安全抽检9172批次。巩固国家文明城区创建成果,开展农贸市场整顿、道路交通优化、社区清理整治等五项行动。抓好安全生产,集中开展“两客一危”挂靠经营、液化石油气及供热锅炉房燃气设施设备安全隐患治理等专项整治,安全生产形势整体稳定。建立健全国防动员组织架构,加强国防动员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支持群团组织发展,推动妇女、儿童、青年、产业工人、残疾人、慈善等事业取得新成效。
总体来看,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比如制造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程度不够,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偏小;创新引领能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不多;民营经济总量偏低,发展活力有待提升;优质公共资源布局不均衡,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仍有短板。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精准谋划、主动作为,以有效有力措施加快解决。
二、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是扎实实施新区高质量发展支撑引领行动的奋进之年,做好全年工作至关重要。
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按照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决策部署,强化政治担当、战略担当、大局担当、责任担当,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统筹港产城融合发展,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有力落实“十项行动”,深入推进“五大战略”,扎实实施“八大工程”,坚持“党建引领、共同缔造”,推进“三新”发展,做好“三量”共进,切实增强经济活力,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不断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滨城”新篇章。
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8%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固定资产投资同比持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节能减排减污降碳完成市下达目标,高标准做好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研究提出“十五五”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思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向好向优。
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坚持融入协同、服务协同,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合作功能区建设工程。深化产业协作,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核心区。建强建优滨海—中关村科技园、逸仙智创园、京津合作示范区、“于响”核心区等错位发展的载体平台。筹备召开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大会,吸引更多企业、金融机构、科研院所落户新区。市场化机制引进北京资源,争取在滨落地协同项目总投资600亿元。聚焦网络安全、生物医药、智能网联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共同绘制产业图谱,协作建设京津冀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深化创新协同,建设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坚持技术研发在京、创新应用在津、产业转化在滨、循环在港口,聚焦北京国家实验室和大科学装置,加快建设滨城科创区,布局一批中试、小试基地和科技服务平台,共同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构筑北京科技成果转化首选承载地。深化交通协同,打造京津冀最便捷的出海口。加强多式联运体系建设,做大空空中转、空海联运、海铁联运等服务产品。强化与河北港口群协作,拓展港口内陆“干港”点位布局。加快数字孪生港口建设,推进海关、商务、物流、港口企业等口岸数据“一网共享”,推动“单一窗口”向国际贸易全链条延伸,更好服务北京副中心和雄安新区“新两翼”建设。与京冀空港错位发展,聚焦货运业务,优化产业、集货政策,深化海空两港联动,推进滨海国际机场三期改扩建,提升空港服务能级。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京滨城际(南段)、津潍高铁(天津段)、兴港高速公路、京津塘高速改扩建等重点工程建设。深化政策协同,当好京津冀改革引领排头兵。落实京津冀三地自贸联动创新和联席会议机制,构筑全国对外开放新高地。拓展“跨省通办”事项范围,推动更多“同事同标”政务服务事项落地。做好全面协同,助力建设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对接北京优质教育、医疗资源,提升新区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强化“文旅+消费”,做优“向海乐活节”等文旅产业品牌,吸引更多京冀游客,打造京津冀宜居宜游“蓝海湾”。严格落实京津冀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强化执法监督和联防联控联治,做好重污染天气预警会商和区域联动。
(二)强化科技创新赋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坚持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建设工程。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推动形成“一核一区一带N园”发展格局,依托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建强“一核”;提升滨海高新区华苑科技园能级,打造“滨城”科创策源地和未来产业发展先导区,发展“一区”;打造“滨城”特色科技产业创新示范带,构建“一带”;升级打造绿创、文创、金创、信创、智创等N个特色鲜明的主题创新园,联动“N园”。推动优势科技资源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效衔接,增强合成生物技术、先进计算等国家级创新中心服务产业能力,提升海河实验室能级,加快建设低碳能源技术创新中心。支持中电科十八所、中科院工生所申建全国重点实验室。组建航天、小核酸、信创、海洋、低碳等领域创新联合体。新增市级以上研发机构10家。构建高素质人才引育机制。持续升级“鲲鹏计划”,引进高层次人才20名以上,高技能人才达到18万人,新增博士后工作站15家。加大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培养,市场化实操型技术经理人突破50人,技术转移人才突破500人,形成科技教育人才“三位一体”发展模式。推动清华电子院、天大工研院、辽宁石化产研院建设“三个第一”融合示范院。建设滨海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基地,加快滨海职业学院迁建工程进度;加强校企合作,用好生物医药、信创、高端装备制造(海洋工程装备)、数字经济等4个产教联合体,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打造全国一流“工匠摇篮”。打造高品质创新环境。鼓励企业设立研发创新中心,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创新能力与企业研发需求的对接及成果转化路径,围绕重要产业链需求链,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悬榜”机制。探索布局一批面向硬科技创业的标杆孵化器,新增各级双创载体5家以上,引育孵化企业250家以上。建设滨海基金小镇2.0,引入国内外优秀天使、风投、创投基金。发挥“创新积分贷”作用,探索“创新积分投”模式,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实施有效发明专利倍增计划,加快推进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锚定高水平创新方向。聚焦自主信创、创新药物、低碳生物制造、低空经济、生命科学等领域,布局一批战略性、储备性研发项目,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行业共性技术,解决产业链供应链卡点堵点。聚焦生物制造、细胞和基因治疗、脑科学与智能医学、深海探采、空天利用等八大领域,加快未来产业布局,形成4个以上未来产业集聚区,累计构建30个未来技术典型应用场景,培育50个未来产业发展平台和龙头骨干企业,不断增强产业链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
(三)加速产业焕新迭代,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深入实施现代化产业集聚区建设工程。做优做强优势产业。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推动恒河新材料裂解碳五碳九项目开工、中石化大乙烯项目竣工投产,持续招引高端精细化学品和化工新材料领域重点企业落户。加快一汽丰田、一汽大众、长城汽车三大整车制造企业新能源新车型导入,推动吉利远程新能源商用车工厂投产,带动新供应链落地。加快建设天津基地航天测试、实验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打造天地伟业智能安防装备产业链,以中船船舶、博迈科等龙头企业为核心,重塑产业基础配套功能。壮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自主信创产业,加强新一代超级计算机应用生态建设,推出一批“AI+”应用场景,加快算力向生产力转化。推动天智信息、中国长城服务器等一批项目投达产,推进青禾晶元一期、光电聚能产研基地等项目建设,加快打造“中国信创谷”。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加快诺和诺德天津厂成品车间扩建,推动生物制造产业园投用。加快布局新能源产业,建设力神滨海新能源基地,推动大功率海、陆风电设备产业化。提高新材料产业水平,提升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材料产品层次。扩大航空航天产业规模,加快空客A320第二条生产线建设,推进航天一院、五院等龙头企业成果转化。构建以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服务业新体系。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提升港口贸易质效,推动货物贸易、加工和结算协同发展,促进“货物通道”升级为“经济走廊”。放大金融服务效能,做优首贷续贷中心,深化FT账户功能应用,推进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优势生产性服务业与智能科技融合发展。提高科技服务水平,加快引育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标准认证、航运服务、商务服务、工业互联网龙头企业。培育完善一批重点生产性服务平台,推动平台企业基地实体化运营。优化网络货运产业生态,带动汽车金融、售后市场等上下游产业聚集。引导冷链物流快速发展,高品质建设东疆、生态城中心渔港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鼓励发展水果进口、二手车出口等新业态,加快推动天津食品集团冷链物流、中农批国际冻品交易市场等项目建设,构建全链条冷链物流产业体系。
(四)推动城市更新进程,加快实现城市内涵式发展
坚持补齐短板、改善民生,深入实施城乡高品质生活样板区建设工程,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完善城市载体功能。加快城市更新进度,推动保税区海港片区、经开区时尚广场、塘沽南站、胡家园街华北陶瓷、大港街迎宾路、新北路TOD等已中标的城市更新项目加快建设;加速新河片区、塘沽解放路地区等谋划项目落地。加快滨海西站南侧、滨海西站西侧、华山道以北新河干渠两侧、两高之间(京津塘高速与津滨高速之间)、东金路东侧等区域土地成片开发工作进度。持续推进经开区西区北空置换和生物医药园扩展区开发等项目建设。加快建设B1、Z2、Z4轨道交通、车站北路跨海河桥、城市内涝治理项目三期等基础设施工程,建成津塘路泵站配套管线工程。启动107个老旧小区改造,推动保障性住房、“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建设。建成华东师大附属泰达学校等6所学校、杨家泊镇中心幼儿园等4所幼儿园。加快建设中医医院二期、肿瘤医院二期等工程。推动子牙新河治理—深槽清淤应急工程、滨海新区防潮海堤工程等灾后重建工程建设。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强化大气污染防治,精准管控化工等重点行业,推进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协同治理,加强臭氧污染防控。强化水污染防治,做好工业园区污水治理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稳定提升地表水环境质量。加快土壤污染防治,推动建设边生产边管控试点。持续推动“871”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有序开展北大港湿地保护修复,生态补水600万立方米,保障森林、湿地等自然生态安全。抓好海岸线生态修复工程,策划天津滨海国家海洋公园,推进“美丽海湾”建设。促进民生持续改善。坚持就业优先,全年新增就业9.5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进一步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全面推行社会救助“一城通办”。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保保障措施。巩固异地就医结算成果,扩大直接结算机构范围。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养老事业,加快第二老年养护院公建民营进程。持续推进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扩大普惠托育服务供给,每千人口托位达到4个。推进教育资源扩优提质,重点解决“滨城”核心区、南北两翼中心城区等区域的学位供给矛盾,新增中小学、幼儿园学位1万个以上。推进集团化办学,新成立教育集团10个。实施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提升诊疗能力、加强智慧医院建设,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深化健康天津行动,持续巩固国家卫生城镇建设成果。办好第十届社区文化艺术节,打造文艺精品。举办滨海全民阅读节,深化书香城市建设。开展群众身边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打造社区“15分钟健身圈”。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围绕新区主导产业和城市功能提升,推进街镇错位发展、差异化发展,不断壮大经济规模。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推动大神堂综合开发、新城镇棚户区改造收尾等项目建设。完善街镇园区载体功能,推动中塘工业园区、海滨街港西工业区建设。高标准建设农业产业园区,推动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重点工程、滨海现代农业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发展壮大奶业、生猪、水产、设施农业、种业等五大农业产业集群,新增1-2个“津农精品”。推进“茶淀玫瑰香葡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申报“崔庄冬枣”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推进撂荒地排查整治和高标准农田规划建设,新建高标准农田9750亩,保障耕地数量质量。完成粮食播种面积37万亩、产量11.3万吨,稳定粮食产量。原粮储备12.1万吨、轮换1.2万吨,成品粮储备7400吨,确保粮食安全。谋划实施24个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建设,提升农村整体人居环境。创建2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促进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深化东西部合作,强化产业合作、劳务协作和消费帮扶,推动资源互补、协同发展。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坚持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加快创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全面强化信用监管,加大“信易贷”注册推广力度,开展更多“信易+”惠民便企创新服务。加强监管创新,织密食品、药品、工业产品和特种设备安全防护网,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加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风险防控,推动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向好。加强公共消防设施建设,提高消防工作水平,切实抓好禁毒、控烟、节约用水等工作,建设更高水平平安天津。加强国防动员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巩固军政、军民团结。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开展工作,做好妇女、儿童、青年、产业工人、残疾人、慈善等工作。
(五)盘活存量,增强滨城发展支撑力
坚持盘活存量资产资源创造价值,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活跃度不断提升。盘活资产资源挖存量。摸清存量底数,增加政策供给,丰富盘活方式,提升要素支撑,充分用好产业优势,“一闲置一策”,积极推动经开区微电子工业区、泰达MSD等区域闲置资产盘活。提高主题园区、主题楼宇建设水平,谋划新基建项目完善园区配套,优先利用存量资源承接先进研发制造、现代服务业、总部经济等产业项目,进一步提升园区主题率和产能效益。全年出让经营性土地603公顷,销售区属国企存量商品住宅24万平方米,盘活商业楼宇、厂房、仓库等闲置产能178万平方米。优化营商环境稳存量。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服务职能。做强“滨海新区政务帮办平台”,推动更多高频事项实现“智能审批”。提升融资租赁、知识产权、国际商事等专业法庭功能,打造便利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持续开展“双万双服促发展活动”,强化制度创新解决共性问题,稳定企业发展预期,助力企业扩大规模。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优存量。全力推动新一轮国企改革,混改出让出清125户,区属国企成本费用利润率提高5%以上。全面落实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释放“春笋行动”政策优势,持续提高民营经济在全区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争创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深入拓展外资利用,支持外资企业境内再投资项目列入重点项目清单,鼓励外资企业独立或联合建立研发中心。聚焦在天津口岸报关的大型外贸企业,引育一批区域集散分拨和跨国采购分销贸易主体,外贸进出口达到6200亿元。健全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扩存量。加快推动“小升规”“规升巨”“巨改股”,支持龙头企业为产业发展建链补链强链,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52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5000家,雏鹰、瞪羚、领军企业超2700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达到75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120家,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700亿元,不断提升企业发展能级。
(六)培育增量,增强经济增长驱动力
坚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展有效投资空间,激发新型消费活力,加快形成投资和消费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持续加力招商引资。着力重大项目引育,围绕“1+3+4”主导产业,紧盯国央企、民营500强、上市公司、行业龙头企业产业布局和投资动态,引进优质项目。强化产业链供应链招商,围绕优势产业链(集群),政府“定链”“建链”、市场“成链”“延链”,建设更加稳定持续的产业链供应链关系。精心组织招商活动,强化与欧美、日韩、新加坡等重点国际区域和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国内区域对接,创新“央企+外企”“央企+民企”模式,进一步吸引民资、外资项目落地新区,实际利用内资2400亿元,实际使用外资51亿美元。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抓牢国家政策机遇,落实特许经营等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有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新区项目建设和运营。全力争取中央预算内、新增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各类资金支持。发挥专项资金撬动作用,积极争取金融机构配套融资。引导发行REITs、ABS等项目,发挥股权投资基金效能,拓宽融资渠道。加快实施一批投资额度大、拉动力强、效果明显的重大项目,持续扩大先进制造业投资,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加快推进灾后恢复重建、民生领域补短板、乡村振兴项目建设,恢复房地产投资,促进全区投资质量明显提升、规模合理增长、结构不断优化。重点推动583个项目加快建设、212个项目开工、197个项目竣工。着力打造消费场景。组织开展滨城国际消费季系列活动,丰富文创产品、打卡集章、首店经济等新兴业态,提振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消费,促进商业恢复性增长。打造夜间经济街区,培育集食、游、购、娱、体、展、演等业态在内的多元化夜间消费市场。拓展旅游资源,创建航母主题公园5A景区、长芦海盐文化旅游区4A景区、东疆亲海3A景区,加快建设北塘古镇“平急两用”项目。大力发展邮轮经济,举办第十七届中国邮轮产业发展大会。创建特色体育赛事体系,拓展龙舟、帆船帆板、沙滩足球、沙滩排球等赛事经济。全力争取国家支持。围绕财政、货币、产业、科技、社会等政策方向,对标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支撑引领“八大工程”重点任务和项目,加强与国家部委和市有关部门沟通协调,积极争取全国无障碍建设示范城市、进一步支持新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举措、优质高效服务业新体系等荣誉、政策、资金支持。
(七)提升质量,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推动产业迭代升级。数字智能赋能提质,建设20个智能制造典型应用场景、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加快数字产业化,提升曙光、麒麟、飞腾、联想天开等国产替代产品规模;深入实施产业数字化,以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为契机,加快数字化转型服务平台建设,争取落地国家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1家,建成行业级工业互联网10个、企业级20个。绿色转型促进提质,实施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万元GDP能耗较2020年下降12.6%。压减传统能源使用,企业煤炭消费下降10%以上。扩大新能源供给,新能源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4600兆瓦。探索开展新能源直供电、隔墙售电等模式,实现绿电直供重点项目、重点园区。推广新能源使用,大力发展氢能产业,加快建设法液空氢能源供应基地,拓展远程新能源醇氢商用车应用场景,推动氢能车辆、氢能船舶示范应用。发展循环经济,推动中塘产业园园区循环化改造项目建设。发展碳汇经济,开发建设林业碳汇项目;启动百万吨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利用(CCUS)示范项目,推广二氧化碳在采油驱油、绿色甲醇合成等领域的应用。推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国家级绿色制造示范单位和产品数量累计达到110家。扩大碳排放交易,开展数字化碳管理体系建设试点,建立碳足迹标识认证体系;发挥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功能,引导企业用好绿色金融工具。融合发展深化提质,加快发展海工装备、粮油加工等适港制造业,扩大保税维修和再制造业务范围,推进港口资源与产业资源协同,促进港口繁荣、产业发展、人口聚集与城市建设有机融合。鼓励荣程钢铁等制造业企业开展创新研发、工业设计、供应链管理等业务模式,加快扶持TCL中环新能源等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鼓励环保技术、生物技术、数字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推动小王庄镇乡村振兴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建设,促进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持续推动要素市场改革。完善开发区人员、薪酬管控机制,做好到岗到人考核和结果运用。推动街镇园区组织架构企业化、管理激励市场化改革,推进自贸试验区创新成果落地。落实“滨城”户籍新政,畅通劳动力和人才流动渠道。拓展新型产业用地政策应用范围,释放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政策效能。狠抓“大数据、大算力、大模型”创新应用,加快公共数据授权运营试点建设,实践数据跨境流通新范式。探索“融资租赁+保税维修”,拓展飞机、海工、船舶等大型设备租赁业务。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推动不少于3家企业上市融资。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持续推进综合能源配套改革,逐步实现各类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强化多层次对外开放。积极发展数字贸易,加快经开区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生态城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设,创建国家数字贸易示范区。紧抓中新关系定位提升契机,发挥中新天津生态城等对外开放平台作用,全面深化与新加坡在绿色发展、数字经济、港口航运等领域合作。提高天津港对外开放能力,建设世界一流智慧绿色枢纽港口,启动南港10万吨级航道提升项目,推动汇盛码头集装箱堆场项目竣工,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300万标准箱。发挥服务共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作用,争取中欧班列“北方沿海集结中心”国家定位,提升中欧班列运行质效,运量达到8.3万标准箱。推进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提档升级,加快拓展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国际商品集散中心。
做好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工作部署,自加压力、奋力拼搏,确保圆满完成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彰显滨海新区支撑引领作用,争当全市高质量发展的标兵,奋力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滨城”实践新局面!
主办单位:天津市滨海新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推荐使用IE8及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网站标识码:1201160056
联系方式:022-65305351